曾昭掄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曾昭掄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时间:2025-07-05 07:32:57
曾昭掄 - 人物概述
曾昭掄(1899~1967)中國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899年5月25日生於湖南湘鄉,1967年12月8日卒於湖北武漢。
1920年畢業於清華學堂,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學工程與化學,
1926年獲該校科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曆任中央大學化學係教授、化學工程係主任、北京大學化學係教授兼主任、西南聯合大學化學係教授等職⠂ 。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起,曆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兼化學係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副部長,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武漢大學化學係教授等職。早期從事無機化合物的製備、有機化合物的元素分析、有機理論方麵的計算,以及分子結構和炸藥化學等方麵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晚年從事元素有機化學方麵的研究。
他是在20世紀30年代初創建中國化學會的發起人之一,並任該會會長(理事長)多年,又是《中國化學會會誌》的創辦人,自創刊起即擔任總編輯達20餘年。還對中國化學名詞的命名與統一有重要貢獻。著有《炸藥製備實驗法》、《原子及原子能》、《元素有機化學》等。
曾昭掄 - 人物簡介
1912年曾昭掄考入長沙雅禮中學,1915年又考入學製為8年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因成績優異,插班入四年級。1920年秋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攻讀化學工程,三年內修完了四年的課程。其後曾昭掄又轉攻化學,於1926年完成了博士論文《有選擇性的衍生物在醇類、酚類、胺類及硫醇鑒定中的應用》,獲科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1926年,曾昭掄回國後,先在廣州兵工試驗廠當技師,因決心獻身於教育和科學事業,1927年轉到南京中央大學化學係任教授,後又兼化工係主任。
1931年後,曾昭倫任北京大學化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1932―1959年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其中1937-1939年、1942年還先後當選為第五屆、第六屆、第九屆會長;1943年當選為第十屆副會長;1949-1951年當選為第十六屆理事長)。
1933年《中國化學會會誌》創刊,任該刊總編輯20年。
1938年―1946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1939年參加中華自然科學社考察團赴西康考察,回校後連續在香港《大公報》上發表《西康日記》。
1947年9-12月應英國文化委員會邀請,赴英國訪問、講學。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任香港《文匯報》“科學與生活”專刊主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昭掄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兼化學係主任。
1950年8月18日至24日,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毛澤東主席接見了會議代表,周恩來總理在會上講了話。曾昭掄在閉幕式上做了大會總結報告,並當選為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副主席。
1951年曾昭掄任教育部副部長兼高教司司長。
1953年成立高等教育部後,他便任高教部副部長直到1957年;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
1958年任武漢大學化學係教授,創辦元素有機化學教研室,任主任。
1967年12月9日在武漢逝世。
是全國科聯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全國政協第一至四屆委員。
1985年武漢大學特設置“紀念曾昭掄化學獎金”,每年評審一次,以獎勵在校取得優異成績的大學生和研究生。
曾昭掄 - 人物經曆
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1899年5月25日出生於湖南省湘鄉縣,1967年12月8日卒於湖北省武漢市。1915年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20年秋,赴美公費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工,後又轉攻化學,於1926年6月獲得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有選擇的衍生物在醇類、酚類、胺類及硫醇鑒定中的作用。曾昭掄先生在化學研究中眼界開闊,目光銳利.思維敏捷,涉足廣泛,工作勤奮,成績斐然。僅在1932―1937年間,在實驗條件相當簡陋的情況下,就發表重要學術論文50餘篇,例如“對一亞硝基苯酚”的研究成果、“馬利肯熔點測定儀的改進”被廣泛采用;有機化學理論方麵提出過化合物沸點的計算公式;在分子結構方麵根據偶極矩確定了四氯乙烯和己二酸的結構;在有機鹵化物、有機金屬化合物、酚與釀類化合物、胺類化合物的合成及有機元素分析等等諸多研究課題中更是成果累累。為了抗日救亡,1934年間曾帶領學生進行炸藥和煙幕彈的實驗研究。他為化學名詞的命名統一和審定也耗費了大量時間和心血,1950年曾主持製訂出《化學物質命名原則)},組織審定了《化學名詞草案})。先生對化學的新發明、新進展更及時撰寫過大量綜合評述性文章。先生在1948年被推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並兼北京化學所所長。曾昭掄先生在北大化學係(包括西南聯大)曾講授過普通化學、有機化學、理論化學、有機分析、化學工程和炸藥化學,他的博學多聞與嚴肅認真、嚴格要求深受學生的敬佩。他一生從教,不遺餘力,培育了大量人材,當今眾多化學名流學者曾受業於先生門下。
曾昭掄先生在北大化學係主政的20年中,他的遠見卓識與辛勤操勞使係的建設和教學活動向現代化大步前進了,麵貌煥然一新.表現出了他的“帥才”。他重視圖書資料的建設,為係圖書室訂購、補缺了眾多美、英、德等國的圖書期刊;他大力強調和組織同仁編寫教材與講義,充實新成就、新進展;他艱苦不懈地建設實驗室,添置儀器,新建專題研究室,擴展教學中的實驗內容;他高度重視對學生獨立工作和科學思維的培養,強調學生在校期間就應受到科學研究的訓練,從而自1934年起,規定了化學係學生必須做畢業論文;他廣聘名流學者來校任教或兼課,使北大化學係師資陣容強大,名師雲集,學風純正,研究空氣濃鬱,學術思想活躍。這些舉措也影響並促進了全國各大學化學係的建設和革新。
曾昭掄先生雖身居北京大學,而胸懷全局,時刻關懷全國的化學發展與教育事業,一生積極參與學術團體活動,操勞於學術刊物的建設,是中國化學會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和多屆會長、理事長,任《中國化學會會誌)}總編輯達20年。
1951―1957年,他出任教育部及高教部副部長,為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高教事業,常常奔走於各地高校,聽取意見,調查研究,提出解決辦法,嘔心瀝血。
1957年,先生遵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了進行科學規劃,經過廣泛調查研究,主持撰寫了“對於有關我國科學體製問題的幾點意見”的報告,對眾多有關的重要問題提出了懇切忠言和建設性意見;他還響應助黨整風的號召,與費孝通、錢偉長等五位教授在民盟中央匯報會上談了一些對形勢的看法。卻沒有想到,這份報告竟被判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科學綱領”,而當作毒草鏟除了;六位教授都被戴上了“大右派”的帽子。消息傳出,使化學界深感震驚和惶惑不解(1981年3月已獲平反,恢複名譽)。
1958年先生應武漢大學李達校長之邀,前往武漢大學執教,主持了元素有機化學教研室的創建。在此逆境中,1961年先生又身罹癌疾。但他仍對教學科研孜孜不倦,苦苦攀登。直至“文革”中,夫人俞大婦(北大西語係教授)被迫害去世,他自己又得不到醫療,複遭批鬥折磨,終於在1967年12月8日默默無聞地離開了人世。
曾昭掄先生對科學事業追求執著;對工作頑強勤奮;為人忠厚耿直,謙和禮讓;一生高風亮節,受到科學界、教育界的普遍景仰和懷念。
曾昭掄 - 主要貢獻
曾昭掄1926年夏回國,先在中央大學化學係任教授,兼任化工係係主任。1931年秋任北京大學化學係教授兼係主任。當時各大學裏設備完善的化學實驗室一間也沒有,教師講授化學課很少做實驗。曾先生為扭轉這種局麵,添設備、買藥品,擴建實驗室,促使化學這門學科的實驗研究得到加強,同時還建立了大學生必須做畢業論文的製度,促進了人才的培養。1932年8月,曾昭掄作為主要發起人之一在南京創建了中國化學會,並長期擔任《中國化學會會誌》(《化學學報》的前身)的總編輯,達20年之久。他還多次當選為中國化學會會長和常務理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轉入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京大學三校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春,學校由長沙遷往雲南時,他參加赴滇步行團,和許多青年學生一起,從湘江岸邊一直步行到昆明,曆時68天行程1663.6千米,譜寫了我國教育史上的光輝篇章。
1944年曾昭掄在昆明參加了中國民主同盟,是早期的民盟成員之一,為爭取民主、反對獨裁進行了積極的鬥爭,深受進步青年學生的愛戴。他與著名的進步人士李公樸、聞一多、吳晗等常有聯係,主動參加了各種時事會、講演會,組織抗日宣言等活動,發表了反蔣、抗戰、爭取民主的言論,對青年學生很有影響,成為當時西南聯大有名的進步教授之一。
1949年10月,曾昭掄先後擔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兼化學係係主任、教育部副部長兼高教司司長、高教部副部長,同時兼任全國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等職,為祖國科學的發展培養了幾代人。曾昭掄培養人才有如下特點:打基礎,抓外文;通過科研和實驗;通過著書立說;發現人才,重點培養。中國著名量子化學家唐敖慶就是由他培養起來的。
曾昭掄在化學的許多領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成績卓著。在元素有機化學方麵特別是對有機氟及金屬有機化合物進行了一係列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在製備胺類、酚類化合物以及合成甘油酯方麵,也做了不少工作;在分析化學方麵,對有機化合物元素的測定方法的研究和改良,曾發表不少有價值的論文,其中他所改良的馬利肯(Mulliken)熔點測定儀,曾為中國各大學普遍采用;在有機理論方麵,和孫承諤等曾提出一個計算化合物沸點以及計算二元酸和脂肪酸熔點的公式。
1957年曾昭掄主持起草《科學綱領》,後被錯劃為“右派”。1958年應李達校長的邀請到武漢大學任教,擔任元素有機化學教研室主任,創辦了元素有機化學的專門化,先後建立了有機矽、有機氟、有機硼和元素有機高分子化學等科研組,對元素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質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發表了一係列重要的科學論文,編寫了300多萬字的元素有機化學講義,組織撰寫了《元素有機化學》參考書,他是我國元素有機化學的奠基人。他還參與我國化學名詞的命名與統一工作,參加審訂的化學名詞15000多個。
1948年曾昭掄被推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他熱愛祖國,熱愛科學事業,對中國的科學、教育和學術團體等方麵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化學旗手”。
曾昭掄 - 新聞職業
曾昭掄是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對科學、教育的發展貢獻巨大,但同時曾昭掄又是富有遠見、建樹突出的報刊編輯家、評論家和科普作家。曾昭掄的新聞報刊活動主要是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教授時以昆明為中心的大後方展開的,在雲南為中心的大西南留下了大量著述。茲擇要介紹一二。1939年夏,經過曾昭掄的積極活動,《中央日報》(昆明版)開辟《科學》專欄,由曾昭掄主持,於當年6月10日刊出第1期。在《發刊詞》中,曾昭掄闡述了“傳播科學知識……在今日的中國尤其有必要”的辦刊宗旨,說明本刊意在“希望科學界的同人,大家把這種小小的專業,培養起來”,曾昭掄還在該期發表了科普文章《石油問題》。但不知何因,該專欄沒有堅持下去。
《民主周刊》是中國民主同盟第一個地方組織民盟昆明支部的機關刊物,1944年12月9日創刊。聲明繼承“一二九”光榮傳統,以宣傳民盟政治綱領、闡述民盟對時局的態度,宣揚民主思想,推進民主運動為宗旨。羅隆基主編、潘光旦任社長,曾昭掄與聞一多、李公樸等為編委。曾昭掄對該刊的最大貢獻,是擔任“一周時事析要”的專欄撰稿人。從1944年第1卷1期至1945年第2卷14期,加上1946年第3卷6期,曾昭掄在《民主周刊》及其增刊上發表文章39篇,幾乎每期一篇,多為軍事評論、時局評論。這是他作為知識界的軍事評論家、國際問題專家並在相當程度上代表民盟在抗戰新聞界最具說服力,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其意義十分重要。
1944年7月7日創刊的《真報評論周刊》,發行人張靜華為雲南婦女界著名人士,省府主席龍雲的夫人顧映秋為名譽社長,陸逸君主編,曾昭掄、伍啟元、楚圖南、周新民、高紫瑜為編委。該刊以“報導國際大勢,研討文化工作”為主旨。創刊號刊載了曾昭掄的《七年來國際局勢的演變》、陳賡
雅的《怎樣實行民主》等8篇特稿,陳賡雅曾為香港《申報》記者,中共地下黨員,在延安采訪過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從創刊至1944年7月第45期,曾昭掄在該刊發表的軍事評論等不少於20篇。
1945年5月26日創刊的《海鷗周刊》,是以紀念抗日名將戴安瀾(號海鷗)為緣起的抗戰民主刊物。戴扶青任社長兼發行人,曾昭掄主編。該刊得昆明、重慶各界名流一百餘人簽名發起,由曾昭掄聯係,西南聯大簽名發起或撰稿的有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蔡維藩、燕樹棠、華羅庚等。曾昭掄、戴扶青、蔡維藩、燕樹棠等組成編委會。曾昭掄為該刊起草了《創辦海鷗周刊緣起》並寫了《德國無條件投降以後的遠東戰局》、《中國工業化的前途》等文章。1947年曾昭掄在美國考察期間,還特地寄了《今日美國》供該刊發表。《海鷗周刊》是曾昭掄完全能貫徹自己新聞主張的抗戰民主刊物,是由第一流學者編輯,中國新聞史上唯一以紀念抗日英雄為發端的刊物,在中國新聞史上獨具特色。
《評論報周刊》初稱《群報周刊》,創刊於1943年7月3日,為雲南軍界要人主辦,“側重於時論與文藝,執筆者係國內第一流政論家及文藝作家”。曾昭掄也為該刊專欄撰稿人,所寫軍事評論在30篇以上。
《雲南日報》為省政府機關報,1935年5月創刊,抗戰期間較多進步人士及中共地下黨員進入該報,版麵內容大為改觀。其時評、專論多請聯大、雲大教授撰稿。曾昭掄自1939年11月5日為該報“星期論文”專欄撰寫了《歐洲戰局的試測》後,接連為該報撰稿,總計約20篇。
另外,曾昭掄還是《掃蕩報》(昆明版)、《當代評論》等報刊的特約撰稿人。抗戰期間刊載過他的作品的報刊,還有昆明《正義報》、《益世報》、《自由論壇》、《雲南婦女》、《婦女旬刊》、《昆華女中同學會刊》、《大路周報》、《建國導報》、《黎明月刊》、《蕩寇誌》、《滇西日報》、《軍政部第五十三兵工廠月刊》、《工程學報》等等。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